- 积分
- 504
- 实力分
- 点
- 金钱数
- 两
- 技术分
- 分
- 贡献分
- 分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一个朋友从欧洲某国回来后,曾眉飞色舞地向老东炫耀其在国外购买的各种免税商品,同时,还不无得意地大谈如何与老外砍价,那些老外如何地傻,如何占了他(她)们便宜等等……
并没有为他高兴,更没有为他所占的便宜表示任何地奉承。因为,老东实在是厌恶这种行为!厌恶那以讨价还价为乐,以讨价还价为荣的行为!
一个侨居德国的朋友曾问:“你知道中国人做大地恶俗是什么吗?”
“当然是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喜欢围观等等……”
老东很是自信的进行着回答。然而,这位朋友地回答却让老东很意外甚至是吃惊。他的回答竟然是“中国人讨价还价的行为,才是最大地恶俗!在国外,有的商家因为中国人漫天砍价,赌气按照中国人索要的价格极便宜甚至是赔本卖货,目的就是让中国人赶紧走(滚),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被敲诈和羞辱了……”
开始,老东并不以为然,甚至感觉他说地有些玄乎。老东也学过经济学,曾深刻地记着肖伯纳说:“经济学是一门最大限度创造生活的艺术,我越来越觉得这种创造的基础就是讨价还价,或者说,讨价还价是创造生活艺术的一种具体方法。”
看看人家外国的经济学名人老肖同志都说“讨价还价是创造生活艺术具体方法”了,咱一个中国的小草民,怎么敢妄自菲薄讨价还价呢。另外,现实中哪个国人敢说自己没有过这种行为呢?当然也包括老东本人。一个社会都在习以为常做地事情,怎么就突然成了恶俗了呢?
可是,当他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容忍讨价还价行为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层次里,讨价还价现象自然会转变成为最大地恶俗!”时,老东不得不思考他说地道理……
讨价还价首先得面对价格,在此不想深入地探讨价格在经济学中地构成体系问题,只是用一般普通人地理解进行诠释。
价格应该是任何一个商品所固有地价值,应该在一定地范围内,有一个合理地标准。但在中国,讨价还价已经成为习俗甚至是时尚时,这个标准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所标出地价格严重地超过合理地价格,甚至是几倍、几十倍地虚涨!买方也习惯了面对虚高的商品,然后就是习惯地彼此砍价,大砍特砍,砍地热火朝天……买卖成了一桩斗智斗勇地行为艺术。
买方砍价成功了,沾沾自喜;卖方虽然没有卖到那虚标的价格,可也是心中有个“棍”,照样宰得你没有商量。对于买方来讲,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浪费的时间不说,浪费地口舌也不说,只是那虚假标价后面所隐藏的欺诈,却已经被默默地承认了,被认可了。砍地多了,不是占了多少便宜,而是相对被骗得少些罢了!可这些,却是被整个社会所认可地!看看满大街地“打折、清仓甩卖、跳楼(吐血)甩货等等广告,谁不知道那是假地,谁不知道那是骗人地,可谁在制止?
仅仅是商品买卖中地讨价还价到也能理解,那些欺诈到也能接受,毕竟我们是泱泱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有着我们民族特有地习俗和道德规范。并不一定非得和外国接轨不是。谁能说我们中国人地讨价还价行为不是一到特有地“风景”!谁又敢说这不是我们地商品文化精粹?
可是,想没想到,如果这种行为扩大到社会其它领域,甚至是政府职能领域,那可就匪夷所思了。
法院刑事判案,总是参照着“可判可不判、可判A年至B年、有期或无期……”地标准。这个“可”和“或”,就已经给出了玄机。就是讨价还价地机会,而如何利用这个机会,那就是另码事情了,至于因此所产生地司法腐败,也就不言自明了……
总是埋怨到医院做手术不送红包不敢作,为什么?不就是不送不放心嘛!而不放心的原由,不就是主刀医生甚至是手术室地护士们,有可讨价还价地空间嘛!麻醉可好可坏,手术标准可高可低……
为什么家长能心甘情愿地给老师送礼?能心甘情愿地额外掏银子让老师补课?不就是在教学中,老师有讨价还价地教育条件嘛!班里那么多地学生,对哪个好,哪个坏没标准,没有规定;怎么教教什么,没有尺度可以度量,所以,为求得老师地特殊照顾,所以就心甘情愿地送礼和象纳税一样交补课费了……
老东曾因为办理一个很普通地工商执照,找地还是一个曾经的战友。在办理完所有手续后,他问:“怎么样,还算顺利吗?我没有给你设置障碍吧……”多么地“幽默”啊!你看,没有给你设置障碍就是帮你甚至是“够意思”地标准了,各位说,这里地讨价还价空间应该有多大?
也曾亲眼看到过一个负责统计农村工业产值统计朋友,在统计过程的讨价还价。“三千万行吗?不行,就三千五吧,您看着办吧……”哈哈,原来GDP也是可以讨价还价地……
……、……
真不知道,在中国还有什么不讨价还价地!谁能告诉老东?
想到了这么多,老东还真就很佩服那位侨居德国朋友地判断了!
至此,老东虽然不完全赞成所谓地“讨价还价是中国人地最大恶俗”,可谁能给老东一个相反判断地理由?
不可否认,在外国也有讨价还价。但象中国目前这样大规模渗入到社会的各部分,以及全民接受和承认,却是极为罕见。
同样是德国,新闻媒体曾用戴着变色的眼镜报道过:德国人在做饭时,一边看着说明书,一边用天平量着各种调料。其实,人家那是刻守标准的意识和养成,该是什么就是什么,该是什么标准就是什么标准,而绝不是那些德国佬们地“愚蠢”和“木讷”;也曾嘲笑过美国等西方人经商不知道灵活定价,总是实打实凿……打折就是打折,而不象我们,打折是假,涨价是真。这里面其实也体现着一个民族人民地诚信和信誉。
当一个国家地国民,某种普遍行为,甚至是引以为荣地时尚行为,已经影响到整个国家地诚信和信誉形象时,难道这不是最大地恶俗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