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技术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1724|回复: 35
收起左侧

简体字由来(有你不知道的民国教育部颁简体字总表及已废止的1977年二简字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10 10:5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微信登录

x
简体字的由来

      经常看到一些港台和海外的网友说繁体字才是“正体字”,才能代表真正的中华文化。这种论调在下看来,就象他们说他们身上的旗袍、马褂才能代表真正的中华文化一样可笑。因为繁体字之强制推广,从根本上来说,是满清政府推行文化专制政策的一个工具。要说清楚这一点,我们要从现代简化汉字的原型——“俗体字” 谈起。
  从中国历史上来看,从秦朝起,汉字就出现了“正体”和“草体”的分化。“正体”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如档案文献、石刻碑铭、印刷雕版等;“草体”用于非正式的场合,例如笔记、通信、记帐等。因不登大雅之堂,因此草体只求方便,不求好看,因而在草体中,产生了对汉字笔画的简化。二者分工使用,相互补充。
  因为草体书写方便、使用广泛,因而它不可避免地会对正体字造成影响。秦朝以小篆为正体字,以隶书为草体;到了西汉,隶书就取代了小篆,成为正体了,楷书则取代了原来隶书的位置,成为了草体。东汉以后,楷书又代替了隶书成为正体,另一种字体——行书,成为了通行的草体。
  由于行书难以辨认,因此它一直没有能够取代楷书成为汉字的正式字体。但行书中对汉字结构的简化,则对楷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约在汉朝末年,楷书在吸收了行书中对汉字结构的简化后,产生了一种简化的楷书字体,此即“俗体”。
  从历史上来看,俗体字的生命力相当强。从汉朝碑铭俗体字、六朝碑铭俗体字、唐朝碑铭俗体字和经卷俗体字直到宋元明清雕版印本俗体字,俗体字在民间一直流传,不绝于缕。由于书写和辨认都比较方便,因此俗体字在社会上的影响范围也在逐步扩大,不但非正式的场合使用,正式的场合也开始使用;不但一般人用,学者也开始用。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专门收录俗体字,宣告俗体字正式获得了学术界的承认。到了唐朝,俗体字应用更加广泛,因此后来的学者如张参、唐元度等人都主张“变通”,不必拘泥于“正俗之辩”。到了明朝末年,俗体字不但在“贩夫走卒”中流行,也在知识分子中流行开来,有些学者还有意识地搜集整理并使用俗体字。如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吕留良等人,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吕留良在赠给黄宗羲的诗的注中自白:“自喜用俗字抄书,云可省工夫一半。” 从保存到现在的黄宗羲手稿中可以看到,他有意识地系统使用俗体字,如“议”、“当”、“难”字等,都与后来的简化方案相同。可以想见,如果照这个形势发展下去,俗体字成为汉字的正式字体将是毫无疑问的,而且会比后来简化汉字的实行早几百年。
  事情的转变发生在明清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实行,汉字正字法出现了复古的趋势。与在文体上极为讲究一样,八股文对用字也极为讲究。但在明朝,由于要求还不严格,因此汉字正字法的复古现象还不严重。
  汉字正字法的真正复古是在清朝。清朝把八股文的格式、语气、用词的规定都详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同时,也对用字作了极为严格的规定,明确宣布,只许用 “正体”字,不用“俗体”字,违者严办。1874年,龙启瑞奉谕作《字字举隅》一书,斤斤辩正科举考试用字,堪称清朝字体复古的典型。而乾隆为《四库全书》钦作的《辩正通俗文字》中更公开说:“俗者,承袭鄙俚……断不可从也!”民国初年的著名学者钱玄同先生严厉斥责满清的文字复古政策:“那亡清的什么政府,更大倡其文字复古的论调,雷厉风行的强制执行起来。……这样是正体,那样是俗体,狺狺不休!其实他们全是不认识古字的!”
  满清在文字上强制执行复古政策,表面上看似与其“剃发易服”和篡改古书内容的做法相反,但实际目的相同。满清的文字复古政策的实质,就是为了引导知识分子面对故纸、背对现实,把被他们篡改后的古书与古代字体作为隔绝知识分子与平民百姓的藩篱,以防止他们互相串联,引发反抗异族统治的烈火。
  满清在文字上的复古政策,造成了清朝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汉字的印刷字体(“正体字”)与手写字体(“俗体字”)的分离,给文化普及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因此,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语文学者们就立即开始着手整理字体的工作。1935年初,上海的语文工作者组织“手头字推行会”,正式开始了简化汉字的推行工作。推行会在他们发表的宣言中首先指出,清朝的文字政策造成汉字的字体分化,结果造成了“识一个字须得认两种以上的形体”的结果。因此,“我们主张把手头字用到印刷上去,省掉读书人记忆几种字体的麻烦,使得文字比较容易识、容易写,更能够普及到大众。”手头字推行会选定了300余个手头字公布,立即得到了出版界的响应,简体字不久就出现在好多种报纸、杂志上,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简化汉字的高潮。

               IaiLY.jpg
民国二十四年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简体字表

  在民间和学术界汉字简化运动的推动下,1935年8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共收录简体字324字,与此前手头字推行会选定的手头字表大致相同。可是仅仅半年后的1936年2月,国民党政府在这个问题上就来了个大转弯,下达了个“不准推行”的命令。究其原因,表面上是因为汉字简化“破坏中国文化”,但根本原因是因为简化字的积极推动者多为左翼人士,蒋介石认为推行简化字等于帮共产党宣传。从那时起,简化汉字就从国民党统治区消失了,如被发现有简化字书籍,就会被当成“共党分子”遭受残酷迫害。这个影响在台湾一直流传到现在,只不过简化字从当年的“共党标志”变成了今天的“中国标志”,满清的文字政策在台独分子那里继承下来,成了他们分裂中国的工具。
  虽然简化字在国民党统治区因国民党政府的反对而消失了,但它在解放区内被普及了开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内大规模地开展识字扫盲运动,易写易认的俗体字也因之得到了大规模的普及。正如当时(50年代初)有学者所说:到农村去看看,每一条标语、每一张布告上都有简化字(即俗体字)。俗体字的使用人数和范围已经大大超过了从清朝到民国一直沿用的复古的楷体字。在这种情况下,为俗体字“正名”,就极为必要了。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通过对大量俗体字的整理、规范,制订出了《简化汉字总表》,于1956年颁布。《简化汉字总表》的颁布,标志着汉字字体终于彻底摆脱了满清文字复古政策的桎梏,持续数百年的俗体字运动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 本帖最后由 dugudan 于 2007-8-10 13:34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数 +100 收起 理由
askman_1 + 100 奖励:感谢-你和大家分享资源与经验!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7-8-10 10:5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文字部分内容转贴而来,不代表楼主的观点
我们现在使用的简体字,基本上都是由各朝各代传下来的“俗体字”“异体字”,基本上都是在1949年以前就存在了,并不是现在政府派学者闭门造车出来的。如“万(萬)”在明朝时就有了。
但在1977年出现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很快就废止),却是毫无科学性/毫无美感的简化,如“停”简为“仃”,“龄”简为“令”,“部”简为“卩”,“副”、“傅”、“腐”简为“付”,“阎”简化为“闫”等,所以遭到广泛批评而废止。
ejz0.gif
ejz1.gif
1977年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的部分内容

[ 本帖最后由 dugudan 于 2007-8-10 13:3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10 11: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化字评价

简化字评价

历史上的评议
在近代历史中,有不少人提出了与汉字简化相关的评议。纵然有些在今天已被学界公认为错误的看法,但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自19世纪开始,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文明开始进入东亚,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国家中纷纷掀起了学习西方的思潮。当中有人坚持汉字的传统,但亦有不少人认为应该放弃使用汉字。这些认为应该放弃汉字运动的立论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汉字是繁琐笨拙的,因为当时汉字不能透过打字机书写,而必须使用巨型的排版房的铅字。为此许多使用汉字国家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汉字简化,甚至还有完全拼音化的尝试。日文假名的拉丁转写方案以及汉语多种拼音方案的出现都是基于这种思想。自推行汉语文字改革以来,简化汉字一直颇受外界所争议。

随着西方文化的引进,汉字难写难读被认为是中国识字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甚至有激烈的观点认为汉字导致了中国走向衰亡,必须改造汉字。

五四运动领导者傅斯年曾批评汉字说:“汉字起源是极野蛮,形状是极奇异,认识是极不便,应用极不经济,真是又笨又粗,牛鬼蛇神的文字,真是天下第一不方便的器具。”鲁迅曾经说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陆文字改革的时候说“汉字是一种落后的字体”,所以“必须要改革成像拉丁文那样”,方便学习及辨识,以使其能够符合其救国的思想。

近些年有学者认为,如果中国大陆足够民主的话,简化字的推行可能会迟20年,那时电子计算机已经出现,中文的弊端曁汉字简化的理由可大大减少,简化字有可能不会出现,亦不会造成今日中国大陆和台湾两岸的文化隔阂与中国古籍对於中国大陆普通民众的难懂的情况。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量被过份简化的字,到今时今日还有不少人在使用,说明了未经审慎考虑的汉字简化,遗害是可以很深远的。

不过,在中国大陆有很多人认为繁体汉字的书写过於烦琐,如果当年政府没有推行简化字,那麼中国的以减少文盲为目标的扫盲运动则无法达到效果,即中国长时间内仍将有大量文盲。但讽刺的是,中国大陆推行简化汉字已有五十年,但其文盲比率,相较使用繁体中文(正体中文)的台湾、香港和澳门,仍然很高。这令人质疑简化汉字在扫除文盲的作用。

当今许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自出世起便只能接受简化字教育,并有人认为汉字从出现到现代一直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对於有说法说所谓的简化字是 “改过的字”而繁体字才是“历史悠久的正统汉字”的说法存在着保留心理。现时中国大陆以语言文字法,限制国民只可以在特殊场合上使用繁体字,但亦不时有学者提出「识繁写简」等声音。

中国大陆目前施行的简化字,其中有部分字对阅读和理解以及繁简转换上造成了一些障碍。用笔划较简单的同音字,例如“发”与“发”,“后”与 “后”,“斗”与“斗”,“余”与“余”,使一个字带有太多的字义,造成阅读困难,尤其在阅读由简化字组成的文言文时,此问题非常明显。

有人以为这些同音借代字类似六书中的假借,但六书中的「假借」造字多发生在古代,当有一种新意义出现时,却无相对的字体,只好采用同音字,是「本无其字」的假借。但假借毕竟造成一个字的字义过多,经过一段时期,人们会再做新字,进行义项的分工,以免混淆。用笔划较简单的同音字进行简化,是「本有其字」,并不是六书的中的假借。不少学者都认同,这些同音借代字是汉字发展的倒退,实在为简化字颇大的弊端。

部分字形的修改被指为没有系统性,使得原来表意很好的字在去掉了区区几划之后便显得仓促无力,无法有效表达原有的含义,例如「爱、产、凤、亲、适」的简化字:「爱、产、凤、亲、适」等的不少汉字。

上述的评议,有部分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风潮等影响,今天已被学者指出其谬误或不客观处。然而,繁简体的争议至今仍持续。今天简化字已备受学界和人们公认的优点和缺点,请见下段。

[编辑] 现代学界的评价

摄於香港的大学校园大字报公布板。学生把当中的繁简对换错误圈出,并呼吁有关方面注意正体字的准确性。对于汉字简化,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近年来对于汉字简化的反思和争论开始升温。

[编辑] 赞同
赞同汉字简化的人认为:

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在演化过程中不断简化。除中国大陆外,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都在使用简化汉字,是大势所趋。
中国大陆规定的简体字基本源于民间业已流传的写法,其中一些来自古体,并非凭空创造。
汉字的简化减少了汉字的笔画数和汉字的数目,因而降低了汉字学习的难度,同时加快了书写的速度,有利于普及教育,且废除繁体中的异体字便于民众交流。
中国大陆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等专事出版古代典籍的出版社通常使用繁体,繁体典籍很容易找到。
大部分受简化字教育的中国大陆人在阅读繁体字时并未出现明显理解困难。
在电脑、手机、PDA等数字设备,文字大小有限,简化汉字因笔画较简单,显示较清楚。
长期使用汉字的日本也同样对汉字做了简化。

[编辑] 反对
反对的观点主要集中在:

汉字简化后,不利于对中国五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继承,推广汉字简化之后,很多现代中国人无法再直接阅读古代的典籍。即使把古书以简化字重印,亦往往会出现歧义,使读者误解。很多人忽略的是,自五四以来,一直有声音鼓吹废除汉字,改以拉丁字母—这是推动简体字背后的意识形态。作为世上最后一种活的表意文字系统,简体字只是消灭一种文化的一部分的第一个步骤。
不利于中国大陆、台湾、港澳等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日本等外国使用的汉字也进一步脱节,做成人为的「书不同文」。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主要是考量到大陆地区在世界的地位日渐重要,故随之采用简体,所谓大势所趋,追究其根源,仍是来自中国政府的政治力。应该就本国国情制定文字规范,不应该跟著日本等别的国家亦步亦趋地去简化文字。日本社会亦有人开始反省简化汉字的严重后果。
简化字违反了六书造字原则,但又不是另行建立一套完整的造字系统,大大削弱了汉字的科学性与逻辑性。许多汉字失去表义的结构,使学习汉文的过程中失去以表义结构推测字义的学习途径。现行简化字的推类系统混乱,常有例外的或类推不一致情况,而且什麼字依从类推、什麼字不依从的随机性很高。结果使汉字系统更繁杂,增加学习者的负担。
汉字的发展并非只是简化。像「又、有、右、手、佑、佑」等字,甲骨文都只写作「又」,可见繁化的过程亦一直在汉字中进行,并且在汉字发展中占了不少比重。这主要是为了辨义的实际需要,自然而然发展而成的,并非用政治力去强行改造。而自楷书大致定型至今,时间已接近两千年。把「简化」说成是汉字的主要发展途径,是粗疏和太「想当然」的。
从书法美观的角度出发,很多简化字的设计不够严谨,同时对于篆书、隶书等书体,简化之后失去原先书体的特殊美感。
一字多义,简化后产生的许多类似字形,以及缺乏音义结构等,都造成阅读上辨识的困难。
很多媒体如报纸、网站等被迫同时设立繁体和简体两种不同的版本和/或相关的繁简转换工具,花费了不少人力和物力。
在电脑处理汉字中,不论繁体还是简体,输入速度均相若。并不见得简体字较有效率。但简化字一字兼代数字的设计,增加了用电脑转换时的难度,使转换结果不太理想。
简化字与扫除文盲没有直接关系,在香港、澳门、台湾等使用繁体字的地区,文盲人口比例远远低於中国内地,可见扫盲工作重点在教育的资源投放及教育政策上,而非简化字。
以形声方法创制出来的简体字,未必能兼照各种方言或古音,使部分地区的人难以理解这些简化字。如「舰」字以「监」作声旁,兼顾古音系统和各地许多方言,简化字写作「舰」,以「见」作声旁,只照顾了普通话,切断了声旁与方言和古音的关系。研究古音或方言的谐声系统时,简化汉字往往不可信。
即使在大陆,也无法完全废了繁体字。不只因为古籍、文言等需要,还有更多被刻在古迹或建筑物上的汉字,皆无法取代。由於繁体字有不可取代性,反之则否(因繁体字在字义上可完全包容简体字),因此,简体字的出现造成了汉字的累赘,大量增加汉字字数,对学习造成负担。
港澳回归多年仍继续使用繁体字,也说明了简繁之争的一些现实问题。
人们在屏幕阅读汉字时,毋须每笔都仔细看清,看到轮廓已能辨别。不论繁简,汉字的显示皆不能像英文字母般少,不见得简化字有特别优势。相反,因简化字产生大量形似字,增加在小字环境裏的辨认难度。
科技可以改进,应发展合适科技来配合汉字的需求,而非强行削足就履。
政府的简化字政策经常变化、不统一。例如二简字的废除和“余”、“於”等字重新被认定为可使用文字,让人无所适从。一些民间常见简化字并没被认定为正确的文字(如“歺”),很多简化字民间并不通用,可见所声称的“简化字来源於民间通行文字”是错的,政府认定正确文字依靠的是政府的喜好而不是民间通行的程度。
在中国大陆以繁体字用作正式文件用字属於违法行为,在考试上使用繁体字会被当成错别字而扣分,在商店招牌上使用繁体字可能则会以“使用不规范文字”被电视台曝光甚至被有关部门罚款,出版正体字典籍须报批。这种将使用传统文化当成违法行为的是很可笑,正如把穿唐装当成违法行为一样。
秦始皇文字改革属於将不统一的文字变为统一,减少交流障碍,的文字改革属於将统一的文字变为不统一,增加交流障碍。
简化文字花了整整四十多年才基本完成,六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初的书籍用字十分混乱,简化字、繁体字、二简字混用,并不统一;直到1990年代,中国大陆街道上仍可见到许多用繁体字书写的店名、厰名、广告。繁体字在中国大陆几乎全部消失源於政府在90年代中后期的一次“打繁”行动,当时规定,书写繁体字将会受到严厉罚款。迫於政府压力,民众才将道路上的文字全部改成简化字。可见简化文字代价巨大。
简化文字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下,反对简化汉字的人会随时被打成「右派」,没有给人以理性讨论的空间。造成当时学者大量赞同简化字的假象。
在计算机发达的今天,简化字只剩下极少数手写的场合能够发挥节省时间的作用,台湾的用字情况证明,政府不必规定简化字标准,民众在手写时会自然使用简写。
一些具有简化字的古代文献是从充满战乱的宋朝、元朝找到的,这些主要是逐字抄写的手抄本,或逐字雕出来印刷的雕版本,当时这些简化字是被当成俗字使用的,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促成的,不代表这些俗字有科学性、有字理、易於学习。战乱以后,这些简化形体就不见得常用,更遭受文字研究者的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0 11: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东西,怎么说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0 11: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10 11: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

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
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简称“二简字”、“二简表”、“二简”。这是1949年以后第二批简化字[注1]。它的公布、试行虽在1976年10月以后,但指导思想、做法都是文革惯性使然。引发了广泛批评。

1977 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及各省、市、自治区一级报纸发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注2]《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第一表收简化字248个,第二表收简化字605个。 12月21日《人民日报》开始试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第一表的简化字。次年3月2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学校试用简化字的通知》。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解释》说,原则上,“广大群众对汉字进行的简化,充分显示了群众的创造精神和丰富的智慧。从事汉字简化工作,就是要总结群众创造简化字的规律,应用群众简化汉字的方法,在广泛搜集群众中流行的简化字的基础上,对汉字进行整理和简化。”[注3] 采用的主要是“各省、市、自治区和部队推荐的群众中流行的新简化字材料”、“群众来信中提供的新简化字材料”、“1972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向各省、市、自治区征集的新简化字材料”。简化的具体方法为:主要选用群众中流行的简化字;简化汉字形体(590个原字平均笔画为13.1画,462个简化字平均笔画为6.9画,简化字比原字笔画减少近一半)的同时精简了汉字的数量;淘汰了一部分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使一部分汉字的偏旁和笔画结构变成了常用字;减少了一部分汉字的偏旁。

如,“龄”简为“令”, “帮”简为“邦”, “副”、“傅”、“腐”简为“付”,“街”简为“亍”,“停”简为“仃”,“舞”简为“午”, “部”简为“卩”;偏旁“豸”被“犭”合并,“廴”被“辶”合并。

1978 年7月,《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停止试用这批简化字。公开解释是《草案》是“试用”,“试用并不等于正式推行”,“现在,《草案》已进入修订阶段,大规模的试用可以告一段落,所以在报刊上就停止试用了。” 1986年9月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从现在起停止使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并强调对汉字的简化应持谨慎态度,使汉字形体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以利于社会应用”。

胡愈之、王力、周有光等23位批评者先后说,直观地看,这些简化字缺胳膊少腿难看至极。专家指出,“二简”方案放弃了原来取得成功的以“简化偏旁”和“可作简化偏旁的简化字”为简化的主要方式,而是缺乏规律地甚至是大量地简化字形;一些字只在个别行业或某个地区使用,普遍性不强。有的为简而简,是人为新造的,缺乏约定俗成基础,所以难以推行。一些稀奇古怪的字流行于大字报,文字简化受到了造反派的压力。而且方案拟订和公布过程十分仓促,事先既未召开文字改革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也未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不像“一简”方案那样慎重地事先广泛征求意见,专家反复讨论、征求意见并修订。被批评为“这种做法既缺乏群众基础,又很不成熟”,发表以后造成严重用字混乱现象。并上升到“破坏汉字结构”、“破坏中国文化” 的高度。

这一过失,甚至还被与当时主政者华国锋错误联系起来。

1985年12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通知》。似乎含蓄透露出工作重心由激进改革向日常规范、继承传统方向转化的信息。 1986年10月10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发表1964年编印、后经调整的《简化字总表》,全表共收2235字。1988年1月26日国家文工委、教委联合发布《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在3500个常用字中有简化字1116个,占31.9%。

日本(1946)、新加坡(1969)、马来西亚(1981)、韩国(1983)、泰国(1983)先后对汉字进行了程度不同的简化。日(131个)韩(90个)简化比较审慎,新、马、泰与中国方案一致。

[注1] 现代史上的汉字简化工作,始于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上发表《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1935年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但不久就遭到反对;1936年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正式下达“简体字应暂缓推行”训令。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以及《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开始正式推行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文改委编印了《简化字总表》。

这次改革虽仍有不少问题,但人们多持肯定意见:1.它把2235个汉字从平均16.03个笔画减省到10.3个笔画,学习和书写都方便了许多;2. 消除了一批异体字;3.构造更为合理,比如“偿”容易读成“shǎng”,简化为“偿”就不会误读了;4.结构上更为美观,字形之间差异更为突出。在扫盲试验中,简化字扫盲的效率比繁体字扫盲的效率高出20%左右。

[注2] 1966年,《文字改革》杂志、上海《汉语拼音小报》停刊,《光明日报》的《文字改革》专刊停刊。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被迫停止工作,至1972年才开始恢复工作。据称,郭沫若主持了这次简化工作。

[注3]试与与郭沫若《怎样看待群众中新流行的简化字?》(《红旗》杂志1972年第4期)比较,似为一脉相承:

以上的一些工作(汉字简化)是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的,其所以收到一些成效,主要是由于遵照毛主席的教导——采取了群众路线,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民间对汉字纷纷简化,这正表明汉字必须简化,也正表明文字必须改革。这是时代潮流,不应禁止,也不能禁止。从事文改工作的人,应该经常注意民间的简化汉字,吸取其可取者而随时加以推广。国务院所颁布的简化汉字,是应该随时增加的。

……要之,简化汉字也只是过渡时期的产物。中国如果毅然决然“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化方向”……应该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创造条件,努力走拼音化方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10 11: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中的“展”被简化为"尸一"(上下结构),就被人批评为“尸横遍野”,毫无汉字的美感。不过现在”二简字“还有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0 11:50: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比较难说...不发表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0 11: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字。。也没个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0 12: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觉得好像北方没怎么看到繁体字了

南方比较多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0 12:39: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看见那些第二批简体字以为是小商小贩们随便乱写的呢,原来是真的有啊,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0 13: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繁体的相对美观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10 13: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0 13: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现我只喜欢看图:D :D :D ,稍微长点的文字就不行了(:-!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0 16:5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知识了,谢谢 LZ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0 18: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知道一点,没这么详细
受用了,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0 18:2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水库好久没看到这么有技术含量的帖子lia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0 21: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有知识含量了,支持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1 09: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zf真无聊,连字都要封杀台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12 00: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jj333 于 2007-8-11 09:40 发表
zf真无聊,连字都要封杀台湾:@

何意?不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爱技术 ( 沪ICP备08115260号-3 )

GMT+8, 2025-8-4 11: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