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技术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532|回复: 8
收起左侧

电池教大家一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0 15: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微信登录

x
常识专题贴---如何使手机电池达到最佳状态

1.手机电池的充放电: 因为电池从出厂到用户手中存在时间差,对于时间差较长的电池,其电极材料会钝化,所以对于新购置的电池,最好进行3~5次完全充放电过程来消除电极材料的钝化,激活电池的性能,以便达到最大容量。但这里所说的完全充放电不应该是深度放电,而应该控制在5%~8%既可,否则一块新电池很有可能会报废。
2.用自动化的智能型快速充电器充电当指示信号灯转变时,实际上只表示充满了90%。不要当即就把充电器的电源切断,最好还要给电池一段补电的时间,将电池充满后再使用,否则会缩短使用时间。
3.手机电池充电时最好处于关机状态,无论慢充还是快充时间都不要超过24小时。否则如果有来电时,会产生瞬间回流电流,对手机内部的零件造成损坏,或电池很可能会因为长时间的供电产生巨大的电子流而烧坏电芯。
4.应尽量避免把电池内余电全部放完再充电,否则随着充电次数的增加,电池性能会慢慢减弱。
5.在使用手机电池时应注意,电池放置一段时间后则进入休眠状态,此时容量低于正常值,使用时间亦随之缩短。经过3—5次充电可激活电池,恢复正常容量。
6.电池使用的最佳状态:锂离子电池在25℃~40℃的环境下会表现出极好的性能。而到了低温或高温状态,其性能就要大打折扣了。例如你在室外阳光直照的情况下使用笔记本电脑,就没有在室内使用的时间长。
7.电池的储存:存储温度越高、电池充的越满,容量的衰减速幅度就越大。因此对于锂离子电池的长期保存,用户应当将其电量控制在40%,并存储在15℃甚至更低的温度下即可。
8.手机电池专业名词解释:
9.目前手机常见电池类别:Ni-MH(镍氢电池)、Li-ion(锂离子电池)、LiB(液体锂离子电池)、LiP(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10.锂离子电池基本参数之“电压”:
   电池标称电压:3.7V/3.6V 。
   充电截止电压:4.2V/4.1V。
   手机关机电压:3.5V (一般而言)
电池放电下限:2.75V/2.7V
  (说明:电压因电芯设计工艺不同而不同,新型容量较大电池多为3.7V)
11.判断电池剩余容量最简便的方法是测量电压(4.2V为例):
4.20V----100%
3.95V----75%
3.85V----50%
3.73V----25%
3.50V----5%
2.75V----0%
12.锂离子电池基本参数之“电池容量”:根据锂离子国家标准GB/T18287 2000:以1C倍率充电达到4.2V(或4.1V,C是标称容量,安时或毫安时)、以0.2C的倍率放电至2.75V(2.7V),电流与时间之积为容量。试验5次只要一次达到标称为合格。相关地,根据氢电国家标准GB/T18288-2000:NI-HN电池容量是按0.4C充电、0.2C进行测量。
13.锂离子电池基本参数之“电池循环寿命” :电池经过N次1C充、1C放电后,容量下降到70%,N为循环寿命。国标规定寿命不得小于300次。实际容量降到70%电池还是可以用的。注意,电池实际循环寿命还和使用中的DOD(放电深度)有密切关系。因质量、充放电控制精度及使用习惯的影响,同一电池在不同人、不同环境及条件下使用,其寿命差异可能很大。
14.锂离子电池的结构:由电芯、保护电路板、骨架、外包装组成。
15.锂离子电池充电要求锂离子电池的电芯电极结构对充放电的电压要求非常严格,必须要求具备恒流恒压(CC/CV:Constant Currert-Constant Voltage 来自国家标准GB/T18287 2000规范)兼顾的锂离子电池充电器。即充电开始电流恒定、电池端电压随着充电过程逐步升高达到4.2V(4.1V)拐点电压时改为恒压充电,此后充电电流随充电饱和度加深逐步减小,当达到0.01C时,充电结束。
16.电池的初充激活法:新电池出厂电池为半充电状态(以减轻运输保管过程中自放电现象),另电池放置一段时间后会进入休眠状态,新电池和存放久的电池做激活充电有利于帮助电池进入状态。方法是:先直接使用电池直到手机自然关机、然后用手机关机充电到显示充满、再加冲1-3小时。该方法的优点:既让电池得到初步热身、避免了以往“三次14小时初充电”的麻烦(该法实际是牺牲消耗一段电池寿命去换取激活速度的),以后让电池在使用中“自然激活”。初充电避免使用手机加线充之外的其他充电方式。
电池保护板及智能充电:电池内锂元素以离子状态存在,安全性很高。但电芯在过充、过放电导致的高温、内部压力增大情况下仍存在损坏甚至爆炸的危险。电池保护板通过电子器件提供过流、过压、过温保护特性,可有效杜绝意外发生。是不是有了保护板就没有问题了呢?非也!电池17.保护拐点电压一般为4.2V(或4.1V),而保护板设计保护电压标准通常是4.35V(实际可能更高些),所以保护板只能应付意外引起的严重情况,而对日常过充无任何保护作用。许多手机(比如MOTO、三星)具备“智能充电”功能,他们电池的保护板装了存储了电资料的存储器或表示电池型号的阻容器件,手机以此识别电池类型、规格、容量并提供适合的充电控制参数,当资料不正确或电池不符要求,手机将显示“非认可电池”而拒绝使用。保护板上还可采用PTC/NTC温感器件自动补偿温度引起的容量变化、并根据温度调节充电电流,也达到智能控制充电的目的。
18.影响待机时间/通话时间因素:
-. 手机型号、具体手机个体耗电情况、手机参数设置
-. sim卡芯片工艺制程(1.8V制程sim卡耗电只是常规3V制程sim卡的1/3)
-. 手机所处位置信号强度;信号强、与基站距离近,手机与基站沟通需的发射功率就小。
-. 充电方式、充电时间、充电后电池闲置时间;
-. 电池容量、质量、使用年限;
-. 环境温度(接近零度的低温下容量会锐减)。
19.电池运输及存储的准备:
应让电池于半荷电(50%半充电)状态。余压过低、长期存放后因自放电至电池电压低于2.75V将影响电池寿命,跌落至2.2V以下“死区”甚至会一睡不醒而报废。而满电时、电池物质处于活跃状态、加剧老化和自放电,同样会影响寿命。
20.电池的连接:严禁以烙铁焊接,因高温会导致电芯的结构损坏,严重存在爆炸危险。应以高频点焊机焊接。
21鼓胀现象:充电过程中电池内部会产生少量气体,一般会在放电时吸收。充电电流太大、经常过充则会加剧气体产生、使电池内压增加导致出现鼓胀现象。电池产生轻微鼓胀是允许的。避免过充是减少鼓胀现象的关键。
22.锂离子电池特点:重量轻、容比大、自放电轻微(1%/天)、充电效率高(充电输入容量几乎等于电池输出容量)、无记忆效应、无须维护性放电、单体电压达3.7V(3.6V)、循环次数可达300-1K、具备快速充电能力、高温放电特性优秀。
23.快速充电的实现:除常用的恒流恒压(CC/CV)方式,一些高级充电器具备高速充电能力,充电时间有的只需要25分钟甚至10分钟!(如国际四驱车模比赛用电池充电器)。其原理是:采用大电流充电、在电芯充电达到饱和气化点瞬间立即反转放电以吸收产生的气体……不断循环直到电池充满。原理上,有以检测电池达到过充时温升加速的dT/dt方式、有检测电池充电达到饱和气发时电压出现轻微下降现象的-ΔV方式。监测采样、计算和控制都必须采用专用的LSI精密芯片进行,GP三代1800mah一小时快速充电器即为-ΔV方式。
发表于 2006-12-10 20: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tome555 的帖子

ha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0 21: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详细阿 。。。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0 21:3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顶.顶.顶.顶.顶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0 22: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挺详细了,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0 23: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


第三条不对,最早的版本是因为一些劣质的无隔离开关型充电器容易造成触电,最后慢慢以讹传讹变成了损坏电池等等,现在的电源管理ic都不会被这种小问题困扰的。

第四条不对,这个只对老式镍铬电池,镍氢都可以减少维护次数的,至于锂电,根本没有必要。

10条,4.1v的电池很少见。

11,对于现代用电器来说,稍微聪明一点的都是使用库仑计来计算容量的,判断电池电压的方法早就过时了。


最后一条的快速充电是针对传统电池的吧……锂电不可以这样玩命的。不过锂电本身就支持1c的充电电流,就是说支持在1小时出头充满电池。

[ 本帖最后由 nankey 于 2006-12-11 00:0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1 14: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8-) 支持6楼的兄弟啊!!!!要与时、具进啊 !!哈哈 学习也一样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6 00:5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果然强人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2 13: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收益非浅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爱技术 ( 沪ICP备08115260号-3 )

GMT+8, 2025-8-4 19: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